English

“走读官”现象

世纪风
2000-08-10 来源:光明日报 杜弋鹏 我有话说

在某地当干部,家却安在上一级甚至上两级城市内,到星期五下午,就归心似箭地往家赶。老百姓形象地称这样的干部为“走读官”。

某组织部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证实,“走读官”近几年来在迅速增长,有乡镇级干部,有县级干部,有地市级干部。

有关统计表明,内蒙古武川县共有60名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,其中59名是“走读官”。内蒙古100多个旗县,有多少县级“走读官”?内蒙古有7盟4市,有多少地级“走读官”?中国有多少“走读官”?无人统计过,但肯定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。

“走读官”清苦,一个星期有5天不在家过,吃全靠饭馆或者食堂,没有知冷知热,没有天伦之乐,常常想家想老婆想孩子。有个“走读官”本来不会写诗,却寂寞难熬给老婆写起了诗,说:“我又在想你,想得心疼……”蛮有诗味,感动得老婆硬是把一方手帕哭湿。

“走读官”并不是都不好。他们中间不乏勤勤恳恳工作者,不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者。比如内蒙古土左旗白庙子乡党委书记张德小,忙得十天半月回不上一趟家,给当地老百姓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。

但又必须承认,“走读官”现象是不正常的,它客观上助长了干部的飘浮作风。可以想象,家安在比较繁华的城里,自己在比较寂寞的乡下,回到城里想着乡下,到了乡下又惦念着城里,顾此失彼,一心二用,久而久之,不耽误工作才怪。

也必须承认,“走读官”是脱离群众的。一些人一旦当上官,很快就“走读”(他们原来的家不在城市,而是在农村),人家老百姓会怎么看?

据有关部门透露,“走读官”现象一时半会儿还很难消除。因为,命令“走读官”搬家困难重重。第一,住房问题难以解决,房子盖在哪儿,谁掏钱盖,产权归谁?第二,家属在上级城市工作,调下来怎么安排,工资怎么个发法?第三,是孩子上学问题,下面的学校绝对比不过上面的教学质量。而且,两三年一到,提拔了或者平调到其他地方了,家搬来搬去实在也太折腾人了。

2000年4月,吉林省委发了个通知,在农村基层组织任职的“走读官”们如果想继续干下去,就必须在年内把家搬到任职的地方。同时,该省还出台具体政策解决配偶工作、子女上学等问题。这说明,“走读官”现象已经引起方方面面的重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